新历法(倡议)

    在时宪历的基础上,以本初子午线背向太阳中心为分日点(1929年改制时宪历以东八区子午线为基准线),以冬至日为本年首日,冬至日所在的月以冬至日为界分成两段(前半段称至月,记入上一年,后半段含冬至日,称冬月,记入本年),一年涉及十三或十四个月(最多〇个或一个闰月、一个或两个不完整月),依次称冬月、腊月、一月(正月)、二月、…、十月、闰月(可无)、至月(可无,但与闰月至少有一个),至月、冬月连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月,日期连续编号,其余月份的日期独立编号。
    全年设十二节气(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正气),将全年分为十二节,以节气为节的首日(旧制以十二中气为节的首日),并以节气命名,节内日期独立编号。
    干支纪年、干支纪节(旧称干支纪月,比新历提前半节)、年内纪日、干支纪日、八日循环纪日、星期纪日延用不变。
    新历取代改制时宪历(含干支纪节部分),与世界通用的格里历重合度更高,与习俗兼容性好(并且消除了生肖差,即干支纪年、干支纪节早于新年首日提前变更的历法规定),与天文观测关系更稳定,可与公元格里历(简称公历)并行使用。
    在精确计时方面,以国际原子时与1961年1月1日0小时0分0秒的秒差(即辅助积秒时)为基准,采用均分当时日长的方式获得当日秒长(即变秒长),为与原子秒(即定秒长)区分,称秒日,并以此确定当日的分日、刻日、时日。严格精确计时方面,只使用辅助积秒时(即不包含年月日信息)。
    现行国际时间体系是三历并存(国际原子时AT/TAI、国际统一时UT2、国际协调时UTC1,另有历书时还在名义上存在),其中前2个是第3个的基础,或者说第3个是前2个的协调。这3种历法同属于公元格里历(简称公历)的精确型。
    我国现行历法是双系共存,一方面法定历法为公历,另一方面是旧制历法仍在延用。而旧制历法本身问题很多,其原本就是太阳历和阴阳历并存的复合历法。我们熟知的一月(正月)、二月等属于阴阳历,而子月、丑月等属于太阳历。更细化的看,阴阳历又是太阳历的年和太阴历的月调合的产物。太阴历己被废止数千年了,但影响力仍然存在,不可小觑。
    新历法主要改革的是阴阳历中的纪月法则,一是强制断月,以使阴阳历首日与太阳历最关键点(冬至点)重合,二是简化置闰月的规则,次要改革是太阳历中的节首日,由中气改为正气,这要太阳历首日也移到了太阳历最关键点(冬至点),而不在是半月前了。精确计时方面没什么好争议的,AT/TAI最稳定,是公认的时间基准,UTC更像是历史遗留问题,但这段历史我国缺席,所以两手空空、全身而退。
    新历改革最不重要但争议最大的是基准线由东八区子午线改为本初子午线。国际思维的代价是由4个小时的时差扩大到大约4到8个小时的时差,但这似乎不是问题。您说呢?

评论